第94章 重甲(下) “哈,哈!”李际遇身着王徵送来的板甲,卖力地挥舞着手中的大斧,做着劈、砍、砸、搂、截等一系列动作。 甚至他还玩了一手三花盖顶,只把手中的大斧舞的虎虎生威。 “怎么样?”眼看李际遇舞了半晌,气息不 ,张顺也不由对他刮目相待。 原来张顺手底下有悟空、王锦衣、陈长梃、曹变蛟、魏从义这样一干猛将,却是忽视了李际遇,不意他竟有如此本事。 原来这李际遇使一把六尺长大斧,大斧一面施刃,一面为带有可以的尖棱的斧背,这是自唐代一来典型的长柯斧形制。 那斧头自重十斤,连柄共计一十二斤。 若论其重量,不要说悟空的三十六斤金箍 ,就是和张三百二十斤的三尖两刃刀相比,都要轻上不少,但是张顺依旧不敢小瞧于他。 他前世出身于建筑行业,也曾轮过十斤的大锤,当然知道这玩意儿究竟有多沉。 更何况前世那锤,把柄不过三尺,而李际遇这把却长六尺。 据杠杆原理,便知相较于前者,其耗费力气更是一倍有余。 “好,好个铁臂手!”李际遇收了手中沉重的大斧,不由道,“完全不影响我挥舞大斧。” “只是这身甲不甚舒服,不如明甲、暗甲方便使力。” “这样吗?”张顺闻言也颇为惊奇。 他原本以为这身板甲对灵活 影响最大的部位应该是手臂,万万没想到确实 甲却是影响了发力。 张顺不死心,又连忙挑选了几个身材与自己相仿之人,让他们分别试验了一番,结果却是大同小异。 “舜王!”王徵见状不由有几分羞愧。自个千辛万苦寻来的铠甲,却没想到没甚优势。 “不妨事。”张顺摆了摆手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这铁臂手连接之法颇为 巧,亦足为义军参照,取长补短。” “那这质量还试验吗?”李际遇看了看面前的外表光鲜的“板甲”,不由有几分不舍。 “试,为何不试?”张顺奇怪道,“难道你想战场上被敌人一铳两 ,前后透明?” 李际遇闻言不说话了,再漂亮的铠甲,如果质量堪忧,那也是不堪用之物。 “来,试一试这个!”张顺笑着拿出来自己新设计的步铳,递给李际遇道。 这一长一短两支火铳本来拿过来充当样品,准备让王徴依式大规模制作,如今刚好拿来实验。 “砰!”只听见一声巨响,被新式火铳强大的后坐力一撞,李际遇身体不由一震。 “真是好大的劲儿!”李际遇不由惊讶道。 “舜王真是天资纵横,颇得远西器械之要,竟然能自行设计远西铳!”那王徵也不由为之拜服。 他并没有见过西班牙重型火绳 ,故而对此火铳威力颇为惊讶。 “去,看看那甲胄怎么样了!”到了张顺这个地位,什么溜须拍马之词不曾听过,对此都懒得回应。 李际遇闻言连忙奔跑了过去,不多时惊叹一声,连忙让士卒帮忙携带着两副铠甲跑了回来。 “舜王你且看!”李际遇不由指着两副铠甲道。 张顺一看那“板甲”凹陷了进去,弹丸正镶嵌在凹陷最深处,即便没有打穿,亦相去不远。 再看那明甲, 前甲片也是凹陷了一块,只是弹丸早不知崩飞到哪里去了,竟然没有 入。 原来这冷锻甲片质量好、硬度高,居然抵挡住了新型火铳的 击。 “那个……那个,其实这 甲还可以继续加厚……”王徴不由低声辩解道。 “不必了!”张顺摆了摆手,心理算明白这铠甲距离淘汰不远了。 原来这一次试验距离为七十步,虽然两副铠甲都勉强抵挡了弹丸侵彻,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三十步以内,无论哪个都必然力不从心。 “这样吧!”张顺沉 了片刻,不由定调道,“这新式重甲便以明甲款式为主,皆用泡钉钉实。” “铁臂手、腿甲关节部位皆仿造板甲制作,务必遮挡严实了。” “甲片都给我务必千锤百炼,锻打结实了,该渗碳渗碳,该冷锻冷锻,以掷地有声为准。” “甲片制成以后,遂即 调试验,若是能被击穿了,便以不合格论处,溯及工匠,视轻重论罪!” “前 甲片要厚,必须达到一分,其余部位稍薄,视部位打为七厘、五厘不等。” 张顺所谓“一分”、“七厘”、“五厘”皆是厚度标准,其中一分大概合后世三点二毫米,七厘合后世二点二毫米,五厘合后世一点六毫米。 这个时代正常甲片厚度在一毫米左右,张顺张口就给王徴定了一个高标准,他差点都要哭了。 “舜王殿下,若是如此,我恐怕这甲没有六十斤下不来!”王徴不由提醒道。 “这么重吗?”张顺一愣,不由皱了皱眉头道,“这样吧,甲片以 足渗碳、冷锻等处理手段为前提,可以适当造大一些。” “非关键部位可以减少厚度,以五厘为准,尽量减轻一些重量。” “那……那好吧!”其实王徴倒不怕锻造,他手里如今有三五十台水力锻锤,皆设置在西安以北的山中完全可以 足锻打之用。 “那个战袄和绵甲也不可少!”张顺安排完王徴以后,转身又对李际遇道。 明代除了硬质防弹手段以外,还有软质反弹甲。 其典型代表便是绵甲和战袄,二者材质皆以棉花为材料,用水浸泡踏实了。 冲锋陷阵之时,便可以将其披在铁甲外面,以增强对火铳的防御。 其中战袄是一种特制的短袖棉衣,甚至直到十九世纪朝鲜还曾制作使用过这种形制。 后来被美国人缴获以后,成为防弹衣这一理念的来源之一。 而绵甲又即棉甲,最早制作方法和战袄别无二致。 只是后来随着火器越来越犀利,棉甲力不从心,便又在里面增 了铁皮,就变成了明末清初的经典棉甲样式。 但是,除此以外,有时候攻坚队伍也会特意在铠甲外面套一层纯粹的绵甲,以增强防弹效果。 其实张顺也是同样的思路,既然纯铁甲挡不住弹丸,那我干脆再外面再加一道软质棉甲,形成缓冲来解决问题。 第95章 藤牌 “老师傅,你看这藤牌可做的?”张顺拿着一面大藤牌问询道。 “不敢劳秦王垂问!”那老篾匠吓了一跳,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站起来施礼,然后从恭恭敬敬的接过了藤牌。 “这编制之法倒也平平无奇,只是这藤小老儿却是没见过,想必是别地儿的产物。”那老篾匠伸出 是老茧的大手,抚摸、端视了半晌,这才应道。 “这是什么藤,可着人仔细询问!”张顺皱了皱眉头,扭头对李际遇下令道。 “舜王不必问题,我早已知晓!”李际遇不由苦笑道,“此物唤作黄麻藤,又名火索藤,分布于四川、云贵、两广、福建等地,北方并无此物。” “你倒是有心之人,探的明白!”张顺意味深长的看了李际遇一眼,不由笑道。 原来经过张顺、李际遇和王徵三人反复研究试验以后,这才最终确定了以明甲为主, 收“板甲”关节构造的重甲形制。 但是由于火器巨大的威力和 新月异的发展,让张顺并不 足于此。 在火器时代组建重甲 兵,是一件有着巨大风险的事情。 一旦所着铠甲无法阻挡敌人的火铳,那么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重甲 锐就会成为活靶子。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人命关天,无论如何重视也不以为过。 关键时刻,张顺想起了当初蒋和和其麾下刀盾兵。 义军当初攻打康家庄的时候,经过庄户指点,曾使用的棉被抵挡鸟铳。 于是他便产生了把藤牌和棉花相结合,进一步削弱弹丸的想法。 然而这些藤牌都是南方多产,北方并无此物,所以张顺第一件事儿就是拉着李际遇寻找篾匠,试图进行仿制。 所谓篾匠,就是用竹子、藤条、荆条、芦苇等韧 竹木编制箩筐、簸箕、竹篓、提篮、席子等编织器具的工匠。 在张顺前世从事这种职业之人,已经颇为稀少,不过在这个时代却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手艺人。 张顺寻找的这个老篾匠已经快七十岁了。 别看他年纪一大把,一双长 老茧的巧手却能抓着锋利的竹篾,如若捉着皮条一般,飞快的编织着手中的器具。 “老师傅,你看这藤条能替代吗?”张顺想了想,若是从福建、广西、四川等地“进口”黄麻藤,也有点不太现实。 “不好说,看你想做什么了!”老篾匠摇了摇头道。 “若是编筐编篓,竹子使得,荆条也使得,再不济柳条也能使得。” “你这么大一个箩筐,谁知道你要做甚?” “这不是箩筐,这是盾牌,准备用来防刀剑火铳……”张顺连忙解释道。 张顺拿来的这个藤牌是一副大藤牌,直径接近三尺。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中号藤牌,直径两尺三寸五分;小号藤牌,直径一尺五寸。 所有藤牌都编制成锅状结构,非常有利于卸力和缓冲敌人敲击的力道。 别看那大号藤牌几乎遮蔽全身,小号也和木牌大小相当、其实大者全重不过九斤而已,小者不过五斤而已,十分轻便。 “做不了,做不了!”老篾匠闻言只摇头道,“若说抵挡刀剑弓矢,勉强还成,若是抵挡鸟铳,想都不要想。” “哦?老师傅居然能做出来抵挡刀剑弓矢之牌?”张顺不由惊讶道。 其实单藤牌一物,也抵挡不了鸟铳,非得加棉絮不可。 “不敢说有十足把握,可以用荆条试一试!”老篾匠闻言皱了皱眉头道。 “这荆条需要选用指头 细的老条,要么才用秋天新割的条子,要么晾干泡软以后进行编制。” “所以荆条编制藤牌和藤条完全不同,二者虽然皆须用桐油,但是荆条须先编后泡,藤条须先泡后编,各有不同,各有妙用。” “桐油?”张顺对这个倒是耳 的紧,却不明白是何物,有何用。 “你这个后生,原来是个不食人间烟火之人!”那老篾匠闻言不由摇了摇头笑道,“连桐油都不知道啊?” “桐油就是把油桐子炒 了,榨出油来,把木料浸透了,既防水又坚韧!”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DAminGPump.Com |